夏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,随着气温的升高,细菌、病毒等各种病原体更容易滋生、繁殖。广大群众要继续重视新冠病毒感染预防,同时做好季节性流感、食源性疾病、手足口病等疾病的预防。
目前,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流行,病毒还在不断变异,“乙类乙管”下的新冠防护仍不能放松,要继续坚持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特别是三类易感人群:一是未被感染人群,二是免疫水平已经下降的人群,三是存在免疫缺陷人群。
01加强个人防护措施
(资料图)
坚持勤洗手,科学佩戴口罩,房间常通风,保持社交距离和咳嗽礼仪等良好卫生习惯;注意保持规律作息,合理膳食、适量运动、适度室外活动等健康生活方式。
02加强重点机构防控
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加强校园内的环境卫生和教室的通风消毒,师生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,如果出现发热等症状时,不带病到校工作或者学习,并根据需要及时就诊。
学校、养老机构、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机构对出现发热、咳嗽、咽痛等感冒症状的人员,及时安排诊疗和检测,防止出现聚集性疫情。
03关注重点人群防护
密切关注老年人、儿童、孕妇等易感人群的身体状况,如果出现发热等症状时,建议自测抗原,根据需要及时就医并进行核酸检测。
尽快接种新冠病毒疫苗,符合加强针接种条件的尽快进行加强接种,
04感染者做到以下几点
非必要不外出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,不参加聚集性活动。不安排长途旅行,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。
外出全程佩戴口罩。如需外出,应全程佩戴 N95/KN95或以上级别的颗粒物防护口罩。
居家期间减少接触。感染者居家期间,尽可能待在通风较好、相对独立的房间,减少与同住人员近距离接触。
做好自我健康监测。感染者应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,做好自我健康监测,尤其是老年人、慢性基础疾病患者、孕妇、儿童和伤残人士等特殊人群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,必要时及时就诊。
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、发热(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,达39-40℃),伴畏寒、寒战、头痛、肌肉、关节酸痛、极度乏力、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,常有咽痛、咳嗽,可有鼻塞、流涕、胸骨后不适、颜面潮红,结膜轻度充血,也可有呕吐、腹泻等症状。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,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。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、继发细菌性肺炎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、休克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、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。
01日常做好防护措施
科学规范佩戴口罩、勤洗手、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;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;尽量减少前往人群聚集的场所,避免近距离接触有流感样症状的患者;均衡饮食,适量运动,充足休息等。
慢性疾病患者、老年人、学生及幼儿等重点人群可考虑每年接种流感疫苗。
02流感患者应尽早治疗
建议流感患者居家休息,多喝水,避免前往人员聚集的地方。减少与周围人员的近距离接触,接触家庭成员时应佩戴口罩,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,及时对被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。
居家治疗期间如出现高热不退、呼吸困难、嗜睡等症状,提示症状加重,应及时佩戴好口罩前往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,根据医嘱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。
5-10月为我国食物中毒高发月份。节假日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增加,食物中毒风险也相应增加。我国内地以微生物所致食物中毒最为多见,野生菌、野生植物等其他中毒也时有发生。食物中毒通常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,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胃肠道症状。
01做好手卫生,及时清洁餐具
保持清洁,饭前便后、处理生、熟食物及其包装前后、接触宠物、处理垃圾之后要勤洗手。餐具和厨具要用流动安全的水冲洗、晾干,并经常蒸煮消毒,厨房环境要清洁。
02烹调时,生熟食物要分开
生熟食物要分开,加工食物的厨具、容器要生熟分开。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,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,没有霉变的主粮、豆类和花生等,适当清洗、削皮,降低风险。
03注意食品安全
食品制作的全过程要使用安全的水。
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,剩余食品和隔夜食品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。
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,室温下熟食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,不能及时吃的食物要冷藏或冷冻存放,烹调好的食物在食用前要保持在60℃以上。
04外出就餐要谨慎
外出就餐应选择正规、卫生条件好的餐厅,保持良好就餐方式,尽量采用分餐,提倡使用公筷、公勺,减少交叉污染的风险。
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,不采集、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及野生植物。
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儿童常见传染病,好发年龄为5岁及以下婴幼儿,1-2岁组发病率最高;每年自3月下旬始,手足口病疫情将逐渐上升,4-6月份进入春夏季高发季节。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-10天,平均3-5天。通常病情较轻,呈自限性,预后良好,7-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。多数患儿以发热,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,手、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、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,可伴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,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或表现为大疱样改变。只有少数患者的病情会快速恶化,累及脑部、肺部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,如脑炎、脑干脑炎、急性弛缓性麻痹、肺水肿、肺出血、心肺功能衰竭等。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,在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较强。肠道病毒传播途径多样且容易实现,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、疱疹液、鼻咽分泌物、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手、毛巾、手绢、牙杯、玩具、餐具、奶瓶、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;还可经呼吸道(咳嗽、打喷嚏等)等传播;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。
01保持良好的手卫生
儿童在接触摸公共物品后、接触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后、如厕后、进食前、以及家长及看护人在加工食品前、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,应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,至少洗20秒。
避免接触患病儿童,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、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,防止交叉感染。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。
02保持家庭环境卫生
保持家庭环境卫生,居室要经常通风,勤晒衣被。对日常接触频繁的物品表面(台面、门把手)、孩子的玩具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。
03日常用品勤消毒
婴幼儿使用的奶瓶、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、消毒;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、曝晒或消毒。不要让儿童喝生水、吃生冷食物。
04接种疫苗早预防
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-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,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,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