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据介绍:某校初一有6个班,每个班有5名学生,记录了其入学成绩、上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、下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成绩,以及授课教师性别和教学模式。(本数据纯属虚构)
导入:
#读入数据path <- '文件路径'scores <- (file=paste(path,"文件名.csv",sep = ''),header=TRUE)
(相关资料图)
一、单因素独立测量方差分析
研究问题:若该校整个学年都坚持使用相应的教学模式,检验一年后三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成绩均值有无差异?
H0:μ(模式1-下学期期末成绩)=μ(模式2-下学期期末成绩)=μ(模式3-下学期期末成绩)
H1:至少有一个教学模式条件下的下学期期末成绩平均值是不同的
R语言代码:
运行结果: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效应(F=,P=>)
二、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
研究问题:若将上述情境“班1和班2使用模式1,班3和班4使用模式2,班5和班6使用模式3”改成“全校6个班所有学生,都在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前采用模式1,上学期期中考试后至期末考试间采用模式2,初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前采用模式3”,此时校长问三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成绩均值有无差异?
H0:μ(模式1-上学期期中成绩)=μ(模式2-上学期期末成绩)=μ(模式3-下学期期中成绩)
H1:至少有一个教学模式条件下的成绩平均值是不同的
R语言代码:
运行结果: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效应(F=,P=>)
三、双因素独立测量方差分析
研究问题:检验三种教学模式及教师性别下的学生学业成绩均值有无差异?
假设1:关于教学模式的主效应
H0:μ(模式1-下学期期末成绩)=μ(模式2-下学期期末成绩)=μ(模式3-下学期期末成绩)
H1:至少有一个教学模式条件下的下学期期末成绩平均值是不同的
假设2:关于教师性别的主效应
H0:μ(男教师-下学期期末成绩)=μ(女教师-下学期期末成绩)
H1:μ(男教师-下学期期末成绩)≠μ(女教师-下学期期末成绩)
假设3:关于教学模式与教师性别的交互效应
H0:教学模式与教师性别之间没有交互作用
H1:教学模式与教师性别之间存在交互作用
R语言代码:
运行结果:
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效应(F=,P=>),教师性别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不存在显著效应(F=,P=>),教学模式与教师性别之间也不存在交互作用(F=,P=>)。
四、单因素独立测量协方差分析
研究问题:若考虑入学成绩,检验三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成绩均值有无差异?
H0:μ修正(模式1-下学期期末成绩)=μ修正(模式2-下学期期末成绩)=μ修正(模式3-下学期期末成绩)
H1:至少有一个教学模式条件下的下学期期末成绩平均值是不同的
R语言代码:
运行结果: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效应(F=,P=>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