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厚积薄发,静待花开”,是车界“六小龙”当下的普遍心态的做法。基于清晰的战略规划和深厚的技术积淀,六家品牌目前都已经在细分市场上推出或规划了重磅产品;在品牌塑造、渠道扩张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上更是动作不断。
“六小龙”的这些布局,也都引起了外界更多关注。而如何将“关注”转化为实打实的销量或订单,是“六小龙”当下都不得不面对且急需思考的课题。未来随着各家新品陆续上市,“六小龙”能否逐步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业绩兑现期和爆发期?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在5月8日举行的长安汽车(000625)2022年业绩沟通会上,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直言,“汽车行业竞争激烈,洗牌全力加速。过去3年,已关停并转的品牌达75个。长期来看,新能源赛道将加速洗牌,弱势的车企将面临考验。未来2-3年,保守预计60%-70%的品牌将面临关停并转”。
基于这一判断,长安汽车今年在新能源车领域将会更加激进的扩张。未来,今年长安汽车将投放13款新能源产品,完成长安启源、深蓝汽车、阿维塔等三个新能源品牌矩阵的布局。
作为长安集团面向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战略布局,阿维塔已经发布了首款情感智能电动轿跑 SUV——阿维塔11;今年下半年,全新中大型轿车产品(内部代号 E12)也将正式发布,2024 年还将有两款全新车型问世而。据阿维塔官方发布的最新消息,“阿维塔11在4月的大定订单为 2151 辆”。
为了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,阿维塔还将进一步深化与华为的战略合作,将首批全系迭代华为高阶智驾系统ADS 2.0,下半年开启升级并将搭载原生HarmonyOS车机操作系统。“阿维塔后续将有序推进上市融资发展”,朱华荣透露。
岚图汽车亮相2023上海车展(企业供图)
其实,“厚积薄发,静待花开”是车界“六小龙”当下的普遍心态的做法。作为背靠着国内六大汽车集团(一汽、东风、长安、上汽、北汽、广汽)的“创二代”新能源车企,红旗新能源、岚图、阿维塔、智己、极狐、昊铂,基于清晰的战略规划和深厚的技术积淀,目前都已经在细分市场上推出或规划了重磅产品;在品牌塑造、渠道扩张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上更是动作不断。
在今年上海车展期间,岚图追光正式上市,标志着岚图品牌完成了 SUV、MPV、轿车三大品类布局。与此同时,岚图汽车还进行了品牌焕新升级,开创了独特的“中式优雅”格调,对品牌色彩、品牌标识系统进行了一系列升级。
岚图汽车CEO卢放表示:“4 月,焕新而来的岚图品牌,坚持用户型科技企业初心,持续为用户带来充满魅力的品牌体验。岚图将全方位以中式优雅的形象与格调、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,让更多用户体验美好的出行生活,引领高端电动汽车的优雅与豪华。岚图追光作为我们的拳头产品,将为销量的进一步攀升打下坚实基础,市场表现值得期待。”
无独有偶,智己汽车在上海车展上正式发布“AI4M智能战略”,通过“软硬件架构”、“大规模智能算法”和“智能场景体验”三大支点,将AI变革的巨力聚向“忠于用户出行”。同时,智己汽车的VMC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器、全Linux内核舱驾融合系统、D.L.P 人工智能模型等领先智能科技已经通过两款车型大规模量产上市。
而红旗新能源品牌的产品也将接受市场的检验。车展上,“旗帜”高端电动智能超级架构FMEs下的两款全新车型红旗E001与红旗E202正式亮相,纯电轿车红旗E001长续航版开启盲订,并计划于今年11月上市,而纯电SUV红旗E202将于明年2月上市。
根据规划,红旗新能源子品牌将完全聚焦新能源、聚力绿色智慧出行。未来,红旗新能源子品牌会围绕时下消费者追求的新锐、科技、时尚等特性加快特色建设,精准覆盖年轻用户圈层,满足全栈用户需求。
已经推出多款产品的极狐汽车,为进一步占据市场主动,抢占更多市场机遇,目前正加快从渠道服务、技术研发等多领域展开布局。按照规划,极狐的运营门店将在2023年内从现有的188家增加至279家,直营店计划新增至33家,并在2025年实现覆盖超过100座城市、超过380+家网点的营销服务网络规模。同时,极狐还将进一步完善补能网络,目前,由31座极狐专属补能站,覆盖320+城市的45万台合作充电桩组成的补能网已经正式投入运营。
“六小龙”的这些布局,也都引起了外界更多关注。而如何将“关注”转化为实打实的销量或订单,是“六小龙”当下都不得不面对且急需思考的课题。北汽新能源总经理代康伟日前在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直言,“2023年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上量,利用极狐阿尔法S、T森林版和极狐汽车考拉的产品矩阵,全面突破15万到30万的纯电市场”。
目前,“六小龙”在市场的产出与其各方面的投入呈现巨大的反差。数据显示,4月,岚图、智己和极狐的销量分别为3339辆、2009辆、1812辆,其中岚图和极狐同比分别增长210%、59%;1-4月,岚图和智己的累计销量分别为9021辆、5774辆。
未来,随着各家新品陆续上市,“六小龙”能否逐步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业绩兑现期和爆发期?让我们拭目以待。(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跃跃)